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1月23日在日內瓦發布報告稱,2015年中國專利申請量首次在單一年度內超過100萬件,推動全球專利申請量創下新高。據當天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世界各地的創新者共提交了約290萬件專利申請,比2014年增長了7.8%,專利保護需求連續第六年保持增長。
專利申請是衡量科技創新的重要指標之一。年均超過100萬件的申請量,直接說明我國建設創新性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取得的成效。而在2010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中,中國只位列第25名,排名前34名的國家當中,除了中國其他都是高收入國家。因此,能夠在短短幾年之內,創新驅動能夠釋放巨大的能力,使其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大動力,的確來之不易。
與此同時,在專利位居世界第一的成績面前,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從數量上,中國已成為專利大國,但從質量上中國還不是專利強國。聲音盡管有些刺耳,但不得不說,這也是另一種必須正視的事實,因為專利申請量并不能反映創新成果的轉化率,而中國是否能夠成為創新性國家,中國的創新驅動究竟能夠給經濟社會帶來多少紅利,與創新成果的轉化率息息相關。
換言之,中國如何從專利大國升級到創新強國,這是橫亙在政府、企業、社會面前的一道求解問題。這三方中,企業又是社會創新的主體,尤其是這幾年政府不斷簡政放權,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這個過程中,創新是企業與社會發展的一道隱形的道德契約,社會生產力新的發展使得創新成為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推動力量,就企業而言,只有創新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就社會而言,只有創新才能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同樣,企業不僅擁有創造自身利潤與社會效益的創新動力,還擁有創新投入的資本能力。
也因此,從專利大國到創新強國,如何使得企業能夠成為創新中堅力量,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需要社會整體對創新性企業的吶喊與加油。
以最近站在風口浪尖的樂視為例,這家公司率先提出的互聯網生態經濟模式,讓中國互聯網企業首次擁有在全球范圍內戰勝日韓歐美企業的重大歷史機遇,讓中國企業完全有機會在互聯網生態領域成為引領者。而它的技術創新,同樣不可小覷,根據人民網的報道,僅樂視超級汽車,就擁有833項自主研發專利,而樂視用28個月時間,就研發出全球第一輛中國品牌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倘若這樣的專利能夠轉化成創新成果,那么將能夠讓中國的汽車產業也站在世界汽車產業的最前沿,能夠以全新的互聯網生態模式對百年汽車產業帶來真正的變革,能夠實現中國制造的“高端夢”。
面對專利可能轉化的創新成果,我們是否需要反思,政府與政策的支持與鼓勵是否足夠到位,能夠讓這樣的企業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創新,帶動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允許這樣的企業不斷調整試錯,為創新營造一個良性的社會環境?
唱衰類似的創新性企業,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兒,但于社會整體的效益又有多大的益處呢?反過來,倘若給這樣的企業以一定的時間和耐心支持,那么不僅僅是讓這樣一家企業通過自身的創新為社會創造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標桿意義——讓當前所有參與創新的企業都能夠感受到溫暖與社會的期許,都能感受到社會對企業創新價值的期待。而這些溫暖與期許,都能形成他們不斷創新與優化的源源動力。
因此,從專利大國到創新強國,不僅僅考驗的是企業創新的能力,還在考驗著社會整體對待創新的態度。在萬眾創新的背景下,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樂視,就像是這一問題的探路石,既讓社會看到了企業創新帶來的無限價值,也讓社會看到了自身對待創新的不足。
信心有時比黃金更重要。堅持創新的信心,不僅僅來自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自我層面,同樣來自社會整體層面。(羅思章)返回光明網首頁
[責任編輯:劉冰雅]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