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上海老品牌剩下的只是人們記憶中形成的文化價值,卻早已失去了現實的市場價值。
“很多上海老品牌,有的價值可以被重新激發,有的恐怕只能裝進歷史博物館了。”在9日政協委員年末視察時,市政協委員汪亮說,不少上海老品牌剩下的只是人們記憶中形成的文化價值,卻早已失去了現實的市場價值。
上海曾是我國老品牌的薈萃之地,全國百姓曾以買到“上海牌”為榮。但時過境遷,許多耳熟能詳,曾經輝煌的老品牌已趨沒落,歷史價值不斷消亡。目前,上海老品牌數量多但價值偏低。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上海品牌有180個,居全國前列,但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2013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海上榜品牌僅為35個,與福建并列第五,其中老品牌12個,上海入選品牌的平均價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有的企業雖然有品牌,但是缺要素。”有政協委員提出,與其說建設老品牌,不如說經營好企業。品牌在企業能不能發揚光大,主要看企業是否具備品牌提升能力。一些政協委員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本市一些中心城區老品牌云集,但缺少資本、知識、人才、市場等品牌要素。有的企業經營者甚至自己也不懂品牌經營。“一些人認為,注冊了一個商標,品牌就自然形成了。”上海市商標協會負責人說,商標固然是品牌主要的外在呈現,但品牌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較商標來說需要更多的規劃和培育。從企業內部來看,首先要有品牌意識,強化品牌投入、品牌管理。
不少政協委員提到,除了企業自身的培育和創新,發展品牌經濟是一項凝聚社會力量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市場資源,加強市區聯動等。市經信委負責人透露,今年本市設立了加快自主品牌建設專項資金,將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的專項資金統籌使用。黃浦、靜安等區也專門設立了品牌專項資金,提供區級配套支持。
“老品牌發展,我們常呼吁留住人才,對許多行業特別是設計行業的老字號來說,還需要引進人才。”市政協委員王裕強說,民族品牌需要傳承人,但要突破和發展,還需破除所有制束縛,擴大品牌“接力”的參與隊伍。比如珠寶設計,針對年輕人的消費市場,老鳳祥等“老字號”也可引進些國內外的設計師隊伍,結合海派文化等特征,擴大品牌的市場價值。對有能力的“老品牌”企業來說,也可通過舉辦設計大賽、品牌論壇等活動,發現和挖掘國內外優秀人才。不少委員建議,上海老品牌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盤活資源,特別是對老商標,可設立“老商標池”,探索通過商標轉讓、股權轉讓、品牌授權、專業團隊引入等市場化方式,盤活其品牌資源,復興上海老品牌。
“讓老品牌發光,不光是創新和沉淀,更需要傳承和發揚獨特的文化內涵。”市政協委員張建華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品牌區別于同類產品的重要符號,“老字號”散發的魅力,不僅是來自于外在的“物”,而是根植于“心”的企業文化,比如工匠精神、服務精神等,這些更是品牌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市質監局副局長沈偉民建議,不妨建立一套“上海品質評價體系”,從企業產品、服務、創新等方面建立一套可呈現“上海品質”的標準,由第三方社會機構根據標準來評價,讓社會組織、行業組織等參與進來,督促“老字號”企業做好自己的標準、質量、創新和信譽等,讓老品牌煥發新活力。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如刪除或支付稿酬,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